时评|走好和美乡村幸福路
编辑:张丹
时间: 2023-03-30 08:18:30

走好和美乡村幸福路

编者按:近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7家中央媒体组成的走基层集中采访团来到我市,开展以“弘扬红旗渠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探寻我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自强小院”、庭院经济、农耕旅游等报道为我们走好乡村振兴道路带来了哪些启示?今天的时评话题一起聊一聊乡村振兴。


聚力打造农耕旅游新名片

高咪

林州市石板岩镇的高家台村家喻户晓。这里因自然风光绮丽、民居独具特色而深受绘画爱好者的青睐,素有“画家村”的美誉。高家台村挖掘资源潜力,瞄准写生、文旅和民宿等产业项目,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加载失败

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学生在高家台村写生(资料图)

藏在大山深处的“画家村”,探索出一条将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的新路子。农耕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更向往慢生活,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走进乡村,体验田园生活,感受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火爆的背后,源于都市人寻找“诗与远方”,也离不开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农耕文化中的农业生产、农耕技术、农耕礼仪、农耕风俗等,已不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思想智慧和文化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下,发展农耕旅游正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优势。有的地方开发农耕文化景点,将农耕文化与会展、研学等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新的观光体验,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跳板。例如,湖南省依托农耕文化资源优势,设立农耕主题乡村精品线路,打造新石器农耕文化、杂交水稻培育文化、文化遗产农耕文化等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省将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当地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相结合,发展辛夷花传统栽培、山茶文化开发等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技艺走上产业化之路,农耕文化丰富着乡村旅游的形态、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林州市、内黄县、滑县、汤阴县有许多美丽乡村、传统村落,我们要依托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将这些特色乡村与农耕文化结合起来,让观赏村景、领略民俗、体验劳作深度融合,打造丰富多元的旅游新业态。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优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保护好古建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等生态资源,建设农耕博物馆、村史馆等。另一方面,将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加强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交通设施、接待宾馆、餐饮购物一站式配备,开发特色农耕旅游线路,让农耕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挖掘小庭院里的大潜力

高倩

安阳县白璧镇镇、村两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吸纳更多脱贫户和周边群众,通过发展庭院特色加工产业增收,为后白璧村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庭院经济以农户为主体,以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果蔬花草种植、牲畜养殖、特色农家乐等,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及有关服务。庭院经济美化了环境,探索出一村一品、一院一业的“庭院经济+”模式,增加了群众收入。有数据显示,庭院经济是对外出就业的有力补充。近年,很多地方都不乏发展庭院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事例。今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庭院经济让庭院有“看头”更有“赚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庭院经济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改变了村民传统的农业发展种植模式,开辟了“美在农家、富在庭院”的新路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走马镇精准打造特色产业,形成走马镇特色庭院经济集群,发挥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效益。庭院经济将农民生产生活和环境美化相结合,一方面让乡愁有了情感载体,另一方面集聚和培育特色产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准确挖掘地方资源,让“方寸之地”成为致富的“增收园”,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发展庭院经济要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农闲不闲。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村民在自家院里办农家乐,种植应季蔬菜,让游客能吃到有机菜品,实现年收入5万元左右。整合庭院及周边资源,发展不同类型、多种经营模式的庭院经济,让农家院承担起更多功能,不仅实现了部分生活资料自给,还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让更多人农忙时出工、农闲时打理生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时间与资源,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脱贫地区庭院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庭院经济获得的收入持续增加。未来,我们要从如何拓宽群众致富门路的目标出发,着眼乡村振兴,立足地方实际,促进庭院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共创幸福生活。


从“自强小院”看乡村振兴力量之源

邓娴

据报道,林州市庙荒村脱贫户郝心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把自家小院改建为农家乐,并取名为“自强小院”。农家乐建好后,郝心英充分发扬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勤劳进取,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自强小院”不仅是脱贫户郝心英致富的小院,也是展现农民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小院。这样的“自强小院”不仅是脱贫户需要的,在广大农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是农民需要的。乡村振兴需要“自强小院”带来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力量源泉。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给予了乡村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人员帮扶。在一揽子政策和帮扶措施的带动下,农村变美了,农民变富了,小日子越过越舒坦了。但是,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要接续奋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让惠农政策在一家一户的变化中结出硕果。政策的带动只是外力,要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关键是靠内生动力,也就是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拼搏进取的干劲和闯劲。因为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只有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家园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力量才能更持久。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首先,要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农民了解农村的产业规划以及未来的图景,让有能力、肯吃苦的农民积极参与,先富帮后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农村建设。其次,要以产业为中心,让农民学技术、强本领,在项目的带动下积极创业就业,在创业就业的过程中建设美丽乡村。再次,要补足农民精神之钙,以红旗渠精神为给养,充分发挥农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老黄牛”精神,鼓励他们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是激发乡村内生活力,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农业农村导向型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