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里的年味儿
龙素敏
一进腊月,饺子抛头露面的机会就多了起来。
农村冬天闲,娶妻嫁女的喜事大多放在腊月,所以一到腊月,不是前街的音响唱,就是后街的喇叭响。欢快的歌曲一首接一首,整个村庄都喜气洋洋。
院子里飘荡着欢乐的笑声,饺子在笑声中一个个摆上了。明天将要出嫁的新娘,今晚借着喜饺子的风俗,搞一个欢乐的单身派对。无话不谈的闺蜜,东邻的大姐,西家的小妹,只要待字闺中,都可以来这里尽情欢乐。
当然,包喜饺子是最重要的事。包喜饺子,最能看出哪个姑娘心灵手巧。喜饺子犹如弯弯的毛豆,但长短只及毛豆的一半。九十九个精巧的喜饺子,最后在托盘里整整齐齐摆成一个大大的“喜”字。
房间内传出一阵笑声,屋外的麻雀忽然飞起,像是偷听了闺房的秘密……
随着此起彼伏的音乐回荡在村庄上空,新年也一步步走来。孩子们最喜欢过腊月,东家娶媳妇,西家嫁闺女,几乎天天吃好东西。转眼间祭灶就到了。祭灶的到来,意味着新年正式拉开了序幕。祭灶神,最好的食物莫过于饺子。地里培着的葱绿意隐约,埋在土里的萝卜水灵新鲜。主妇们把大葱切段,生姜切末,萝卜剁碎,男主人就提着几斤肥瘦相间的肉喜滋滋地迈进了家门。剁肉是个力气活,把一年用不了几次的大肉墩拿出来,清水洗尘,肉切成碎块儿,哐当哐当剁起来。胡同里剁肉的声音此起彼伏,奏响了新年的序曲……
蒸蒸馒头煮煮肉,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年三十儿。因为经济条件的不同,年夜饭也略有差异,但不变的是,饺子永远是年夜饭的主角。
除夕这一天,主妇们刚吃完午饭就忙碌起来。韭菜、大葱、白菜、萝卜……饺子馅儿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葱姜炸油。剁得细腻腻的肉馅儿,几乎能融合所有植物的芳香。
大而圆的盆,堆得小山似的饺子馅儿,面揉得软硬适中,案板、擀面杖摆上去,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猪羊关在圈里,鸡鸭悠闲地溜达,红艳艳的春联加上不时响起的鞭炮声,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欢乐和喜庆。
你擀面皮儿,我包饺子。远方归来的游子,谈着路途上的故事;留守家里的双亲,诉说着村庄里的点滴。饺子在案板上摆得团团圆圆,生活在交流中融洽圆满。
饺子里包个硬币,谁吃到了就是幸运星。满满一碗饺子,即使肚皮撑得滚圆也要吃下去,为的就是那一枚带着幸福和运气的硬币!
新年的第一顿饭,照例是饺子。老家的风俗,一年的头一顿饭要由家中男人掌勺。在新年祭拜风俗中,饺子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每次父亲煮完饺子,母亲总是盛上冒尖儿的两碗,恭恭敬敬地供奉祖先。
等全家人收拾完毕,天刚麻麻亮。我们穿戴整齐,走过大街,穿过小巷,给住在胡同深处的祖父母拜年。哥哥在前,姐姐在后,他们每人手里捧着一碗饺子,那是父母孝敬给祖父母的。那时候,我多想端那一碗饺子呀!可是礼法尊严、长幼有序,我只能安静地跟随在哥哥姐姐身后。
祖母慈祥的脸笑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她颤巍巍地接过饺子,转身就端出盛满核桃、瓜子的竹筐。顿时,屋子里孩子的笑声、大人的谈话以及邻居前来拜年的寒暄,汇成一条欢快的小溪,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窝。
农历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一路上风尘仆仆,带着田野的寒气,刚在堂屋坐定,母亲就照例张罗着煎饺子。除夕晚上余下的,农历正月初一早上余下的,都被沥净水晾在筐子里。姑爷吃岳母的煎饺子是待客的第一道程序。旺旺的炉火舔着锅,屋内渐渐暖和起来。煎得金黄的饺子冒着丝丝热气,局促不安的新姑爷也渐渐变得泰然自若……
农历正月初五吃饺子叫“破午”,农历正月初十吃饺子叫“石不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正月十六的饺子,农历正月十九吃饺子的由头叫“添仓”,再加上出门饺子回家面等说法,一个年过下来,前前后后能吃上十几顿饺子。
弯弯的饺子,深深的情愫,蕴含着浓浓的年味儿!
本期夜读者
大饼
AMG星空夜读投稿邮箱
amg2021@163.com